为传承红色血脉,市委党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这部拍摄于1984年的影片,岁月并未削减其分毫魅力,反而使其如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动人,每一次重温都能带来全新的感悟与震撼。
影片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宏大背景,将镜头聚焦于一支普通连队——九连,生动展现了战士们在战争前后的生活百态与心路历程。连长梁三喜,这位来自沂蒙山区的朴实汉子,无疑是影片中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他一心扑在连队工作上,即便妻子即将临盆,也因挂念新调来的指导员赵蒙生,数次推迟探亲假。战争爆发时,他毅然决然地投身战场,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指挥战斗,最终为了掩护赵蒙生,壮烈牺牲。牺牲前,他心心念念的是偿还家中为父治病所借的债务,这份质朴的责任感与担当,令人动容。梁三喜不仅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更是一位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他代表了无数默默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基层军人形象。
副连长靳开来,性格直爽,心直口快,对不平之事敢于仗义执言。他看不惯赵蒙生养尊处优、一心想调回城市的做派,常常为此打抱不平。作战前,他虽因直言不讳而未被重用,但当被临时提拔为副连长时,没有丝毫怨言,立刻全身心投入战斗。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为了给缺水的战友们寻找水源,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去砍甘蔗,不幸踩中地雷,壮烈牺牲。然而,战后他却因砍甘蔗这一行为未被记功,这一情节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中的无奈与不公,但靳开来的英勇与奉献,早已深深烙印在战友们和观众的心中。
赵蒙生,这位影片中经历巨大转变的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初,他作为高干子弟,吃不了部队的苦,一心想着凭借母亲的关系调回城市,甚至在部队即将开赴前线时,还收到了回城的调令。但在战友们的唾弃与指责下,在战争的残酷洗礼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内心的血性被激发出来。从一个贪生怕死的“逃兵”,成长为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赵蒙生的蜕变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可塑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人的磨砺与重塑。
影片中,军长雷震的形象同样令人肃然起敬。他是一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将领,面对赵蒙生母亲在军情紧急时刻动用特权要求调走儿子的行为,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斥责,展现出一位军人对原则的坚守和对特权的蔑视。而当得知自己的儿子“小北京”(雷凯华)也在战场上牺牲时,他强忍着悲痛,展现出了一位父亲的坚韧与伟大。“小北京”,这位怀揣着将军梦想的年轻战士,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却因一颗臭弹而牺牲,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影片中还有许多配角同样令人难忘。如梁三喜的妻子韩玉秀,一位勤劳善良、温柔内敛的农村妇女,她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独自抚养孩子,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她悲痛欲绝却又坚强面对;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一位深明大义的老人,她先后失去了三个儿子,却从未向国家和部队提出任何要求,她的豁达与坚韧,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伟大胸怀。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共同构成了影片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家国情怀。
战争场面的刻画,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导演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与暴力,而是通过简洁而有力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真实。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纷飞,战士们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他们的呐喊声、枪炮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壮的战争画卷。而在战斗间隙,战士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的场景,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战友情谊。这种对战争的真实描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对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战士们充满了敬意。
再次观看《高山下的花环》,让我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人性的美好与复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它让我们明白,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刻,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保家卫国。这种信念,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影片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没有战火的硝烟,没有生死的考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却历史,忘却那些为了和平而付出生命的英雄们。我们应当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让这份家国情怀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第2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 郝永生)